专家介绍
您的位置>首页>专科建设>文章内容


中医脑病科专科建设文件


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脑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脑病科管理者加强脑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脑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在脑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脑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脑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可开设中风病、头痛、失眠等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脑病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脑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安全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脑病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观察室、抢救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和中医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针灸、火罐、中药外治疗法、理疗等。有条件的可开设康复治疗室。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医治疗(如外治及非药物治疗)等脑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康复师等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医生应接受过规范化的中医脑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脑病学和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脑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脑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重和疑难脑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脑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脑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脑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了解脑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具备一项以上中医脑病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危重及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脑病防治新进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脑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脑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脑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脑病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并在相应级别的专业委员会任职,在脑病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及方法的传承和创新工作,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脑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从事中医脑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脑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经验传承、中医脑病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学习。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护士应熟悉脑病科常见疾病中医药诊疗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护士长是脑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院脑病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1年以上脑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脑病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2年以上脑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脑病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中风病、头痛、眩晕、失眠、口僻等常见脑病诊疗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疑难、急危重症诊疗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在开展常见脑病诊疗技术基础上,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开展中药内服、外治、穴位注射,针灸、火罐、理疗和中药外治疗法,养生康复等中医诊疗特色技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疾病复发率。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治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诊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脑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脑病专业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脑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脑病医院的中医脑病临床科室亦可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脑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定志丸中参菖蒲,二茯远志加白术,麦冬朱砂加龙齿,专制心怯神恍惚。

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3.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循。

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7.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化痰开窍此方精,菖蒲郁金擅令名,栀滑丹皮竹沥汁,蒡翘姜菊玉枢并。

8.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11.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桑,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12.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13.导痰汤(《妇人良方》)

导痰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胆星枳实兼去湿,顽痰胶固此方珍

14.涤痰汤(《证治准绳》)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术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15.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苍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痱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

1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17.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18.定志丸(《重订严氏济生方》)

定志丸中参菖蒲,二茯远志加白术,麦冬朱砂和蜜制,专制心怯神恍惚。

19.独参汤(《景岳全书》)

20.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2.二妙散(《丹溪心法》)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

23.二阴煎(《景岳全书》)

二阴煎中生地冬,元参黄连竹叶通,灯心茯神酸枣草,滋阴降火有神功

24.七福饮(《景岳全书》)

七福饮中有当归,参术炙草健脾气,重用熟地滋补肾,远志杏仁开窍宜。

25.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26.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芩连草,清里又解表

27.葛根汤(《伤寒论》)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28.归脾汤(《济生方》)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喷鼻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29.河车大造丸(《医方集解》)

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五味锁阳归枸杞,真元虚弱肾精充。

30麻子仁丸(《伤寒论》)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消。

31.化痰通络汤(《临床中医内科学》)

由茯苓、半夏、生白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紫丹参、香附、酒大黄组成。功效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主治风痰瘀血,痹阻

32.肾气丸(《金匮要略》)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33.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黄连阿胶芍黄芩,鸡子有情能育阴;口燥咽干烦不寐,伤寒温病热淫心。

34.黄连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黄连温胆苓夏草,枳实竹茹陈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35.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36.交泰丸(《韩氏医通》)

交泰丸将心肾交,引来心火命门烧,黄连网桂六一配,失眠怔忡此方保。

37.保和丸(《丹溪心法》)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莱菔加;曲糊为丸麦汤下,亦可方中加麦芽。

38.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39.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40.羚羊角汤(《医醇賸义》)

羚羊角散杏薏仁防独芎归又茯神酸枣木喷鼻和甘草子痫风中可回春。

41.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43.六郁汤(《医学入门》)

香附调气疏肝、川芎辛温活血;栀子泻肝火、清郁热;苍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除湿;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行气燥湿化痰;麦芽疏肝健脾消积;郁金清心开窍、行气解郁;诸药合用使肝气调达,脾胃健运,心神得安,抑郁得除。

44.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来;木通甘草当归同,肝经湿热力能排。

4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

地黄丸中加麦味,咳喘盗汗皆能挽。

46.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顾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47.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增液承气立意精,硝黄玄地麦冬呈,津为热劫便难下,水足自能舟畅行。

48.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牛黄清心朱芩连,山栀郁金蜜和圆;清热解毒又开窍,中风惊厥急救先。

49.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呕哕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50.杞菊地黄丸(《医级》)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六味再加杞与菊,目视昏花治可痊。

51.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加全蝎;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

52.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

羌活胜湿羌独用,芎藁蔓荆草防风,寒湿在表头身重,发表祛湿效力雄。

53.清热化痰汤(《证治准绳》)

清热化痰用黄芩,元母枳连桔花粉。升麻甘草九味全,上焦痰热用之神。

54.清营汤(《温病条辨》)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护阴清自热。

55.左金丸(《丹溪心法》)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除;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56.生脉散(《内外伤辨惑沦》)

生脉麦味与人参,益气养阴效力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5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58.四逆汤(《伤寒论》)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脉微吐利阴寒盛,救逆回阳赖此方。

59.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决明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

60.参附汤(《正体类要》)

人参四钱(12克)附子三钱炮,去皮(9克)

61.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62.四妙丸(《成方便读》)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63.四逆散(《伤寒论》)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64.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四味回阳仲景方,人参附子草炮姜。

65.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66.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襄,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徨。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68.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桃仁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少腹满痛因蓄血,如狂发热急投之。

6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茯神夜交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70.天麻丸(《太平圣惠方》)

麻30克肉桂22.5克(去皱皮)白僵蚕15克(微炒)白附子(炮裂)22.5克朱砂22.5克(研细,水飞过)麝香7.5克(研)犀角屑22.5克蔓荆子30克独活30克干姜7.5克(炮裂,锉)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茯神30克

71.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或加菖蒲去五味,心气开通肾气升。

72.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

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嚏保生还。

73.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74.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半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75.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76.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舍真绛,凉血散血服之安

7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78.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获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79.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有奇效。

80.小柴胡汤(《伤寒论》)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81.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几同甘草,风中诸经此方通。

82.星蒌承气汤(《临床中医内科学》)

全瓜蒌l0g,胆南星12g,石菖蒲15g,地龙l0g,丹参15g,郁金、枳壳、厚朴各l0g,大黄3g

83.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

芎芷石膏治头痛,发热恶风面目红;羌活菊花和藳本,此方能解风热情。

84.增液汤(《温病条辨》)

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药之体作泻剂,但非重用不为功。

85.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86.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匡。

87.右归丸(《景岳全书》)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88.右归饮(《景岳全书》)

右归饮中用附桂,地杞萸药杜草配。鹿菟当归易炙草,丸能温阳添精髓。

89.越鞠丸(《丹溪心法》)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90.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

珍珠母丸参地归,犀沉龙齿柏茯神,更加酸枣宁神志,镇心平肝此方推。

91.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92.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9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配连芩,干姜枣草加人参;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94.指迷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95.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96.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97.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98.济川煎(《景岳全书》)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阴虚血弱肠中燥,滋阴补血便自通。

99.左归丸(《景岳全书》)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100.左归饮(《景岳全书》)

左归饮用地药萸,茯苓炙草于枸杞,真阴不足舌光红,纯阳壮水好方剂。

 

 

科室概况 |专家简介 |专科建设 |媒体宣传 |交流论坛 |

 Copyright @ 2006-2008 营口市中医院中风病房  版权所有.
医院地址:营口市站前区建设街89号 内一科位置:医院内科楼3楼
公共汽车路线:4、6、7、12、15、17、26.到中医院站下车即到
科室联系电话:0417-3550732 3550729



SEO [PR] 敋懍!柍椏僽儘僌 柍椏儂乕儉儁乕僕奐愝 柍椏儔僀僽曻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