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专科信息库 > 中医药文化 > 养生保健 > 食疗养生
 
少食辛辣防“秋燥”
2011-08-25 11:52:25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处暑节气后,由于气候逐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介绍说,“秋燥”是指在秋季发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分温燥和凉燥两种。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同,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李艳玲表示,“秋燥”并不可怕,一般都比较轻,治疗也比较容易,但家庭护理和调养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缠绵不愈。“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初秋时节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李艳玲提醒说,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饮食上下工夫。在初秋时节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润为主。鲜藕、生梨、荸荠以及胡萝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汤、豆浆、牛奶等,而生葱、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吃。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红枣糯米粥、百合粥、莲子粥等。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
    预防“秋燥”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周润健)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首页 | 科室概况 | 专家简介 | 专科建设 | 媒体报道 | 交流论坛
Copyright ◎2006-2030 营口市中医院内一科 版权所有
医院地址:营口市站前区建设街89号 电话:0417-2672141 2672142
备案/许可证号:辽ICP备08000919号

SEO [PR] 敋懍!柍椏僽儘僌 柍椏儂乕儉儁乕僕奐愝 柍椏儔僀僽曻憲